佛山地铁四号线绿绿区间双线隧道顺利贯通

首次应用泥水+土压双模盾构施工技术

2025年08月10日 字数:1142 浏览量:
  广东佛山消息 7月31日,随着“醒狮6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标志着由中铁七局佛山地铁四号线绿岛湖北站至绿岛湖中站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至此,该区间双线隧道宣告全面贯通.
  绿绿区间右线隧道全长1.75千米,由1167环管片精密拼装而成。该区间地质条件之复杂堪称全线之最,是名副其实的“地质迷宫”。隧道穿越松散素填土、流塑状淤泥质土、粉质黏土、高渗透性粉细砂层及软硬不均风化岩层等多元复合地层,其中上软下硬地层占比超60%,地层性质突变点(交接带)多达95处。这些“突变点”极易引发盾构姿态失控、隧道涌水涌砂及地面沉降塌陷等风险,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和防水性能构成严峻挑战。区间水文环境同样险峻,地下水与绿岛湖等地面水系存在水力联系,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相互补给,形成异常充沛且压力递增的地下水流。高水压不仅冲击盾构密封系统,更大幅增加了掌子面失稳、隧道涌水涌砂及地层坍塌的风险。此外,施工还需克服长距离软弱地层掘进、密集穿越建筑群、高压电塔群、并行高压燃气管以及长距离水面下掘进等高风险挑战,施工组织难度极大。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项目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精准打出“技术组合拳”,从设备选型、方案反复比选、人员配置、地质补勘和交流学习等多方面做足准备工作,为区间隧道顺利掘进贯通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在中铁七局范围内首次应用泥水+土压双模盾构施工技术成为制胜关键。该技术实现了两种模式的高效无缝切换:土压平衡模式适用于强中风化岩层、黏性土、粉质土地层,操作便捷、成本可控,效率优先。泥水平衡模式专克富水砂层及高水压地层,通过精密调控泥浆压力,能有效平衡掌子面水土压力,显著降低涌水涌砂风险,并大幅提升沉降控制精度。
  在穿越绿岛湖水域时,其地表沉降被严格控制在3毫米以内,较土压模式精度足足提升40%。这种“一键按需切换”的灵活性,确保了盾构机在95处地质突变点实现“零卡顿”平稳推进。在富水砂层区段,盾构机更以每分钟35-50毫米的稳定速度掘进,单日最高进尺达到了15米。
  在安全质量方面,泥水模式同样优势显著。通过实时监测泥水压力与流量,成功预警并规避了多次潜在涌水风险;结合同步注浆与多孔管片环箍注浆止水技术,实现了隧道管片“零渗漏”的优异成果。下穿绿岛湖核心区段时,湖底最大沉降仅2.3毫米,有力保障了水体生态与隧道结构的双重安全。泥水+土压双模盾构机在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成功应用,不仅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为后续同类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佛山地铁四号线作为贯穿佛山市中心区域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其建成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大幅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对完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区域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西安公司 张志超 胡勇 胡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