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马港渡槽完成61.6度空中转体成功跨越京广铁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2025年07月30日
字数:849
浏览量:
湖北赤壁消息 7月24日,中铁七局湖北省赤壁市赤马港渡槽重建工程顺利完成跨京广铁路段T构的转体施工。伴随着精准有力的牵引,这座重达3000吨、长86米的“钢铁巨人”历时70分钟,逆时针完成61.6度转身,成功跨越京广铁路并对接至预定位置,标志着赤马港渡槽改扩建取得关键性进展,成为赤壁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赤马港渡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承担着赤壁地区防洪、灌溉的重要使命。随着设施老化及周边发展需求提升,渡槽改扩建被列为赤壁水利提升工程的“生命线”工程。由于改建段横跨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施工难度大、工期紧、风险高,是全线工程的控制性节点和重难点工程。
2025年4月初,项目团队在75分钟的铁路Ⅱ级封锁窗口内,采用大型履带起重机,将重达近246吨的旧渡槽主体顺利吊移拆除,为本次转体施工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安全、高效完成此次跨铁路施工,项目部精心组织方案论证与前期准备,应用先进的球铰支座系统和智能化牵引控制技术,通过在梁体两端布设监测传感器,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精准调节千斤顶同步动力,实现梁体匀速、平稳地“空中转体”,仿佛庞然大物在空中舞出一曲优雅的“芭蕾”。项目负责人介绍道,“本次转体结构相当于2000辆小轿车的总重量,其毫米级的精准对接离不开前期数月的计算仿真和工艺演练。”
面对工期紧张与铁路交通压力,项目部采用“先预制、后转体”一体化施工工艺。转体段T构在铁路一侧完全预制成型,仅利用铁路运行“空窗期”一次性整体转体到位,保障了铁路全天候运营。同时,为保障梁体强度与轻量化,项目采用C55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及预应力优化设计,进一步降低结构自重、提升承载能力。此外施工现场还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远程智能监控管理平台等多项“智慧工地”举措,让工程高效、绿色、安全同步推进。
此次转体施工不仅为全国类似跨铁路的水利结构工程提供了成功范例,还体现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据悉,项目建成后,赤马港渡槽将显著提升20万亩农田的灌溉与防洪能力,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消息 冯茁蕾 李可楠)
赤马港渡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承担着赤壁地区防洪、灌溉的重要使命。随着设施老化及周边发展需求提升,渡槽改扩建被列为赤壁水利提升工程的“生命线”工程。由于改建段横跨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施工难度大、工期紧、风险高,是全线工程的控制性节点和重难点工程。
2025年4月初,项目团队在75分钟的铁路Ⅱ级封锁窗口内,采用大型履带起重机,将重达近246吨的旧渡槽主体顺利吊移拆除,为本次转体施工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安全、高效完成此次跨铁路施工,项目部精心组织方案论证与前期准备,应用先进的球铰支座系统和智能化牵引控制技术,通过在梁体两端布设监测传感器,计算机实时采集数据,精准调节千斤顶同步动力,实现梁体匀速、平稳地“空中转体”,仿佛庞然大物在空中舞出一曲优雅的“芭蕾”。项目负责人介绍道,“本次转体结构相当于2000辆小轿车的总重量,其毫米级的精准对接离不开前期数月的计算仿真和工艺演练。”
面对工期紧张与铁路交通压力,项目部采用“先预制、后转体”一体化施工工艺。转体段T构在铁路一侧完全预制成型,仅利用铁路运行“空窗期”一次性整体转体到位,保障了铁路全天候运营。同时,为保障梁体强度与轻量化,项目采用C55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及预应力优化设计,进一步降低结构自重、提升承载能力。此外施工现场还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远程智能监控管理平台等多项“智慧工地”举措,让工程高效、绿色、安全同步推进。
此次转体施工不仅为全国类似跨铁路的水利结构工程提供了成功范例,还体现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据悉,项目建成后,赤马港渡槽将显著提升20万亩农田的灌溉与防洪能力,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消息 冯茁蕾 李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