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铁军速度
——中铁七局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纪实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772
浏览量:
极限工期下的高效推进、智能装备的深度应用、全产业链协同优势的充分发挥……在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热土上,中铁七局中原国际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正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中铁七局五公司和郑州公司两家参建公司,用科技与匠心的双重维度,打造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和酒店综合体两大标杆工程,全面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建造的速度与品质。
极限工期下的速度革命
90天完成10万㎡主体封顶、60天完成1.8万吨钢结构吊装、六大建筑类央企同台PK中率先完工——这是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创下的“港区速度”。酒店项目同样以“四个第一”(首个塔吊竖立、筏板浇筑、冲出正负零、主体封顶)领跑,创下中铁七局房建项目最快施工纪录。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负责人王浩亮说:“我们用12个月完成了12.69亿元的产值,这是五公司成立20多年来年度和月均产值最高的项目。”面对中原国际会展中心400天、酒店455天的极限工期,参建公司和项目部强化前后台管理,紧盯关键工序,优化施工组织,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保安全、抓质量,如期兑现重大节点目标。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平行施工+样板引路”模式,8个展厅同步施工,高峰期1500余人、400余台机械同时作业;酒店项目则通过优化20个专业逻辑关系,实现多工序立体交叉施工。这种科学的施工组织,使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单月产值突破1.5亿元,酒店项目创下“当年中标当年封顶”的行业奇迹。酒店项目负责人李宝锋表示:“项目进场后15天,我们就完成了全部土方工程,20天完成全部桩基工程,45天首栋楼地下室结构封顶,7个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数字技术重塑建造方式
走进施工现场,科技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会展中心项目首创“全过程健康监测+分片制作分段吊装"技术,攻克84米超跨主拱精准安装难题,实现毫米级变形控制。金属屋面采用风洞模拟与智能算法优化,研发新型锁边结构和复合密封材料,抗风性能提升40%,并配套智能测漏系统,渗漏源定位精度达95%。地坪施工引入机器人集群作业,将10万㎡地坪平整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施工精度提升200%以上,工效提升2倍,返工率降低60%。酒店项目同样科技感十足。通过三维建模和激光扫描技术,攻克大跨度异形双曲面建筑幕墙钢支撑结构精准施工难题。研发的异形吊篮,攻克82度大坡度斜面安装难题。数字化管理系统将人员信息、安全培训等集成共享,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智能管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匠心打造品质工程
在追求速度与技术的同时,中铁七局的建设者们对品质的追求从未放松。在中原国际会展中心,380吨重的“钢铁巨梁”一次吊装成功,70天完成全部钢结构施工;在酒店项目中,38.6米异形双曲面玻璃飘棚通过全站仪毫米级定位,最终成型误差不超过20毫米。一个个数字背后,折射出建设者们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工程部部长赵瑞领说:“项目的8个展厅都要安装6组跨度84米的超大钢架,每组钢架的安装误差不能超过2.5厘米。我们通过专业软件反复计算分析,最终把误差控制在了1.25厘米以内,比标准要求精确了一倍。”品质管控同样体现在细节之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8个展厅同步施工不乱套;酒店项目则通过精密的规划,在水暖井主通道施工中合理利用梁窝空间,将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酒店项目工程部副部长段琪润介绍道,“酒店的安装工程中有25类专业管线,全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层排布,完成一场精密的‘立体交通’规划。我们采用了可以快速调整高度和角度的预制化装配式支架,比传统单专业支架效率提升了50%,而且更整齐、更安全。”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两个项目都得到了业主单位极高的评价。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业主单位五次发来表扬信;酒店项目则在业主单位评比中荣获全优评价。铁军精神铸就建设传奇
在这两大项目建设过程中,2000余名建设者用行动诠释着“铁军精神”。酒店项目安质部部长苏松浩婚礼前两天仍坚守在工地,用430天安全生产纪录守护工程进度;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试验员王洋在妻子生产前俩小时才赶到医院,争分夺秒用专业眼光审视各种材料,守护工程的底线,这些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如今,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已经提前完工,即将投入使用;酒店项目也在如期推进,即将成为城市新名片。两个项目的高效履约,不仅成功树立了中铁七局“能打硬仗、质量优良”的品牌形象,还成功撬动了张庄城中村改造等5个项目落地,实现了从“干项目”到“造项目”的发展进阶。(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