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驻村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记中铁七局驻村书记周东军
2025年05月30日
字数:1689
浏览量:
提起周东军,村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周书记啊,还真成了我们村的‘主心骨’”。
2022年底,周东军以中铁七局驻安阳市滑县高平镇西起寨村第一书记身份踏上这片土地。驻村首日,他便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这样一行文字——把驻村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从“城里干部”到“自家人”
“你就是城里来的干部,听说还是郑州大学研究生,到俺们这来怕不是大材小用啊。”初到村里时,村民们对周东军这位“城里干部”充满疑惑与好奇,还带着几分疏离。面对村民异样的眼神,周东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村貌,周东军经常和村民唠家常、聊发展,他学会了孔夫子的“每事问”,对于不理解的主动问,不熟悉的细致问,不明确的反复问。三个月内他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磨破底的鞋、记满字的笔记本、满是汗渍的衣衫,都是他快速融入西起寨村的印记。
怎样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周东军找到了秘诀: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光着脚丫,挽着裤腿,在坑塘里种荷花。他弯着身子,挥汗如雨,在公园里铺草坪。他驻守田间,日夜奔忙,助力“三夏”生产。村里大事小事,他都冲在前、干在先,逐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周书记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一开始还真不看好他,接触久了才发现,他不怕苦不怕累,带头劳动,还和咱们村民一起过新年,是个好书记。”提起周东军,西起寨村村民焦士周感触颇深。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周东军坦言:“你把村民当亲人,村民也会把你当亲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周东军发现村里空巢老人较多,想为他们干点实事。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周东军就会去敬老院和老人们家里,送去米面油、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针对老人腿脚不利索,出村理发不便的共性问题,周东军筹集各方资源,打造中铁七局便民理发站,每月固定一日为老人免费理发,还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千余人次。
“在敬老院,有两位村里的五保户,东军回回来都带礼物,给零花钱,还给我们收拾屋子,生病也来照顾我们,这是自家人啊。”五保户郭义长逢人就夸周东军好。焦习文是敬老院内另一位村五保户,在周东军多次关心照顾下,想回赠周东军礼品表示感谢,尽管周东军明确拒绝了四五次,他仍要坚持表达自己的心意。在焦习文看来,周东军就是他的亲人。
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黄河流域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村里没有任何先天优势,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困扰周东军的大难题。通过调研发现,西起寨村2000余亩的可耕种土地之中,有700多亩都是蔬菜大棚。当了解到种植户每天凌晨3点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一亩冷棚一年只挣一两万元时,周东军打定主意,一定要让村民富裕起来。
在经村“两委”会议通过后,周东军带领种植户代表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实地考察,开阔眼界和思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2023年3月,到寿光考察后,通过向县乡政府申请资金、村里自筹资金、借助企业资源等方式,我们村打造了占地17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作为育苗基地。与传统的冷棚相比,温室大棚冬季保温效果好,不仅能开展订单式育苗服务,替代外地采购,为村内及周边蔬菜种植户带来极大便利,还能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周东军掰着手指数着温室大棚的好处。
走进西起寨村中铁七局农业帮扶基地,2座现代智能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白光泽,大棚内,一串串红润饱满的水果西红柿缀满藤蔓,宛如颗颗“红宝石”。种植户们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4年11月,周书记带队远赴辽宁盘锦考察,积极向当地种植户取经,引进了抗病高产的京采8号水果西红柿这一优秀品种,亩产可高达9千斤,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收入增加啦,给儿子娶了媳妇,买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有着13年大棚种植经验的牟胜江开心地说道。
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周东军结合村实际,不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通过建设育苗基地、打造食品园区、建造千吨级冷库、在新建的中铁七局公园发展夜市经济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在西起寨村坑塘旁,有一块醒目的石碑,上面记载“一米墙”的故事。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下转三版) (四公司 杨晨雨 西安公司 胡苗苗)
2022年底,周东军以中铁七局驻安阳市滑县高平镇西起寨村第一书记身份踏上这片土地。驻村首日,他便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这样一行文字——把驻村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从“城里干部”到“自家人”
“你就是城里来的干部,听说还是郑州大学研究生,到俺们这来怕不是大材小用啊。”初到村里时,村民们对周东军这位“城里干部”充满疑惑与好奇,还带着几分疏离。面对村民异样的眼神,周东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村貌,周东军经常和村民唠家常、聊发展,他学会了孔夫子的“每事问”,对于不理解的主动问,不熟悉的细致问,不明确的反复问。三个月内他走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磨破底的鞋、记满字的笔记本、满是汗渍的衣衫,都是他快速融入西起寨村的印记。
怎样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周东军找到了秘诀: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光着脚丫,挽着裤腿,在坑塘里种荷花。他弯着身子,挥汗如雨,在公园里铺草坪。他驻守田间,日夜奔忙,助力“三夏”生产。村里大事小事,他都冲在前、干在先,逐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周书记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一开始还真不看好他,接触久了才发现,他不怕苦不怕累,带头劳动,还和咱们村民一起过新年,是个好书记。”提起周东军,西起寨村村民焦士周感触颇深。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周东军坦言:“你把村民当亲人,村民也会把你当亲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周东军发现村里空巢老人较多,想为他们干点实事。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周东军就会去敬老院和老人们家里,送去米面油、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针对老人腿脚不利索,出村理发不便的共性问题,周东军筹集各方资源,打造中铁七局便民理发站,每月固定一日为老人免费理发,还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千余人次。
“在敬老院,有两位村里的五保户,东军回回来都带礼物,给零花钱,还给我们收拾屋子,生病也来照顾我们,这是自家人啊。”五保户郭义长逢人就夸周东军好。焦习文是敬老院内另一位村五保户,在周东军多次关心照顾下,想回赠周东军礼品表示感谢,尽管周东军明确拒绝了四五次,他仍要坚持表达自己的心意。在焦习文看来,周东军就是他的亲人。
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黄河流域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村里没有任何先天优势,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是困扰周东军的大难题。通过调研发现,西起寨村2000余亩的可耕种土地之中,有700多亩都是蔬菜大棚。当了解到种植户每天凌晨3点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一亩冷棚一年只挣一两万元时,周东军打定主意,一定要让村民富裕起来。
在经村“两委”会议通过后,周东军带领种植户代表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实地考察,开阔眼界和思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2023年3月,到寿光考察后,通过向县乡政府申请资金、村里自筹资金、借助企业资源等方式,我们村打造了占地17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作为育苗基地。与传统的冷棚相比,温室大棚冬季保温效果好,不仅能开展订单式育苗服务,替代外地采购,为村内及周边蔬菜种植户带来极大便利,还能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周东军掰着手指数着温室大棚的好处。
走进西起寨村中铁七局农业帮扶基地,2座现代智能化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白光泽,大棚内,一串串红润饱满的水果西红柿缀满藤蔓,宛如颗颗“红宝石”。种植户们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4年11月,周书记带队远赴辽宁盘锦考察,积极向当地种植户取经,引进了抗病高产的京采8号水果西红柿这一优秀品种,亩产可高达9千斤,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收入增加啦,给儿子娶了媳妇,买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有着13年大棚种植经验的牟胜江开心地说道。
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周东军结合村实际,不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通过建设育苗基地、打造食品园区、建造千吨级冷库、在新建的中铁七局公园发展夜市经济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在西起寨村坑塘旁,有一块醒目的石碑,上面记载“一米墙”的故事。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下转三版) (四公司 杨晨雨 西安公司 胡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