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试验检测领域的匠心守护者

2025年05月20日 字数:1785 浏览量:

   在2025年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上,三公司检测分公司总工程师王刚身披绶带正装亮相,格外引人注目,他以十一年扎根工程检测一线的卓越贡献,荣膺陕西省技术工人最高荣誉“三秦工匠”称号。
   王刚,男,1988年4月出生,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中共党员,在职博士。2014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先后在沧千高速、阳新梁场、安邵高速、临白高速、郑州航空港等项目任试验员、试验室主任职务,现任三公司检测分公司总工程师。从业以来,这位85后高级技师用精确到毫厘的匠心,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一千五百万元。
   淬火成钢:毫厘之间见证初心
   2014年寒冬,在河北沧千高速施工现场,刚参加工作的王刚遭遇了首个挑战,在气温低、风速大的影响下,现场钢筋焊接件质量极不稳定。为此他经常待在钢筋加工棚内与有经验的焊接工师傅商讨焊接工艺,比较分析、优化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影响因素,通过对现场半成品与成品的原位取样,并从网上收集大量焊接方面的资料,最终成功提高了项目冬季钢筋焊接质量。由他参与完成的《液态水泥粉煤灰在桥涵台背回填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大幅缩短了施工工期,使资源充分利用,降低了台背的工后沉降,减少桥头跳车及后期管理费用100余万元,并以此发表科技论文2篇。
   在湖北武九阳新制梁场试验室,考虑到黄石市夏季下午温度高达4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堵管的现象,他带领检测人员每隔2小时监测气温、混凝土入模温度、模板温度等因素,及时监测混凝土的塌落度等各项拌合物性能参数,通过现场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及制作的试块强度,与减水剂厂家一起协商调整减水剂的成分含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梁体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方便施工的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在临白高速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和同事在沥青配合比验证期间时常加班到凌晨,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满足施工工艺、节省施工成本的配合比,并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混合料级配、现场压实度、厚度等主控项目存在的问题。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部连续7次夺得全线综合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实现了全线首家沥青路面完工,比计划工期提前了79天。
   智创未来:科技攻坚破行业壁垒
   在郑州航空港项目工地试验室任试验室主任时,面对环保控制、各类原材料随时变化的情况,他积极盯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等每个细节,最大程度解决了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化大、现场压实度、平整度差等主控项目存在的问题。由他主导实施的《热铺沥青路面施工平整度与压实度一体化控制技术》课题,通过提高摊铺密实度大幅度提高了施工质量和碾压效率,为项目节约成本约170余万元,该课题获得“中铁七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取得国家专利2项。
   作为技术人员,他积极推广“四新技术”,负责实施了《环保型高粘高弹性复合改性沥青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解决了胶粉改性沥青生产工艺难度大、拌合施工温度控制难度大、碾压技术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节约费用近五百万元。他负责的《基于图像的SUPERPAVE施工离析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课题,解决了高性能沥青路面配合比级配要求高、离析检测无量化方法、路面结构损坏保养难度大等众多问题,节约费用近千万,该项课题获“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1项。
    匠心传承:薪火相传锻造检测铁军
   在检测分公司,他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对新员工倾囊相授,根据每个徒弟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耐心、全面地向他们传授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多次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他先后带领和指导公司选手参加河南省职业技能竞赛和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选手们团结协作,稳定发挥,荣获团体一等奖,分别获得个人成绩第一、第二、三、四、七名的好成绩,3人荣获省级技术能手称号,1人荣获产业技术能手称号,为公司争得了荣誉。
   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王刚用精密仪器丈量着中国建造的精度;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他以创新思维突破着行业发展的边界。作为新时代的试验检测人员,他用工匠智慧守护着基建品质的生命线,每0.01毫米的误差控制,都是对“百年工程”的庄严承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紧紧和周围同事团结在一起,为企业创新创效,严把质量关。他用创造性的实践和丰富的智慧谱写着试验检测人之歌,践行着他的座右铭:努力让一切平凡变得不平凡。(三公司 宋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