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到“匠”的14年安全坚守

2025年04月30日 字数:1246 浏览量:
  (上接一版)有效避免了一场重大安全事故,为此,中国中铁党委专门下发通知,授予他“中国中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中铁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并号召各级党组织大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创新求变:工地上的“技术革新家”
  “一线的问题,必须用一线的智慧解决!”明哈高速地处新疆大漠深处的无人区,昼夜温差对沥青摊铺影响很大,经常前一天做好的接茬,第二天就会隆起10多公分。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姜春平白天在高温沥青砼料的炙烤下频繁测量,晚上在试验室反复试验,在网上翻阅各种资料。
  最终他找到了解决方案,在摊铺前先用切割机将接茬处切齐,并每隔200米做一道横向切缝后灌入沥青。自从这样操作后,再也没出现过一次隆起现象,此法也成为在高温差地区施工的标准操作。
  为了控制水稳层和沥青层的摊铺厚度,他设计并制作了专用工具。用钢筋焊接的厚度尺,现场使用时即插即用,便捷地测量让路面各层的摊铺厚度始终保持在标准范围内,避免了超铺和欠铺,在保证了质量的前提下,仅此一项就节省了400余万元的费用。姜氏钢筋厚度尺也成了路面施工的“传家宝”。
  攻坚克难:以匠心熔铸“开路铁军”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劈开万重山”。在甘肃兰合铁路项目部,姜春平负责的西固隧道是全线第一长隧,长13.655km,最大埋深770米,斜井设计最大坡度10.47% ,最 大 涌 水 量64986m3/d,且多次穿越断层、瓦斯地段,下穿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高,极易发生突涌水及突泥风险,被列为特级风险隧道。
  在此,他创建了姜春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立项科研课题3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实用技术成果在兰合铁路项目成功应用,产生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发表专业论文5篇;科研成果《邻近破碎带地层双车道斜井进双洞单线隧道的挑顶施工工法》和《深埋山岭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与支护施工工法》,节约工期4.2个月。
  现场创新运用BI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创建隧道BIM模型,喷射混凝土超耗降低20%;建立信息化室,启用铁路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随时提醒施工安全步距预警、监控量测等情况;提出“在斜井施工中加大横通道施
  工断面”,实现降本增效。
  他以动态管理的安全管理思路,对项目部安全管理进行风险预判,不断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框架,结合实际编制下发《兰合铁路1标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制定汇编》制度等20多个文件;坚持念好安全“三字经”,即实、专、常,有效减少安全漏洞。凭借着“四件法‘保’”,即:个人岗位保安全,施工技术保安全,领导带班保安全,党建融合保安全,实现了项目安
  全生产稳定向前。
  14年风雨兼程,姜春平从大山深处走来,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匠心浇筑时代通途。他的故事里,有“逢山开路”的勇毅,有“毫米必争”的执着,更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如今,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30万中铁人正以姜春平为榜样,以山河为卷,以汗水为墨,续写着“开路先锋”的辉煌篇章。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只要心怀信念,再险峻的山峰,也能凿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