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到“匠”的14年安全坚守
——记中铁七局全国劳动模范姜春平
2025年04月30日
字数:1391
浏览量:
慎栗恒
2020年12月3日23时30分,正在施工的云南玉楚高速公路旧寨隧道中,姜春平大声疾呼:“快!快!快撤!隧道要塌方了……”“速度!速度!放下工具,赶快撤……”10分钟后,16名工人和价值36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安全撤离。5分钟后,轰隆一声巨响,整个掌子面被掩埋。这名“大声疾呼者”就是当时任三公司玉楚高速项目副总工、旧寨隧道负责人的姜春平,他在危急时刻临危不惧、精准预判、果断处置,用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姜春平,男,198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七局兰合铁路LHJ1标项目部安质部部长。工作14年来先后参建了巴达铁路、明哈高速、玉楚高速、双洮高速、兰合铁路等重点工程。他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在玉楚高速旧寨隧道右洞,精准研判坍塌风险,迅速组织16名现场作业人员和价值360余万的各类机械设备安全撤离。他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创建姜春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徒弟,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撰写工法2项,发表专业论文5篇,降本增效超千万元。他先后荣获河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勤学笃行:从“山里娃”到“技术领军人”
“工地是我的第二所大学,每一寸隧道都是我的课堂。”宁夏固原隆德县,这片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黄土高坡,是姜春平人生的起点。少年时代,他每日徒步两小时山路求学,一块干馍馍配咸菜便是午餐;缺水少粮的困境,却淬炼出他“走出大山、建设家园”的信念。2011年7月,这个从贫瘠土地走出的青年正式加入了中国中铁筑路队伍。初入中铁七局,姜春平深知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在四川巴达铁路项目,他白天扎根施工现场,记录每一个技术细节;夜晚挑灯研读专业书籍,写下十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凭借着点点滴滴的积累,他短时间内就能独立完成多项工作,成为公司当年仅有的两名中铁七局优秀见习生之一,提前半年定职并被破格提升为技术部长。在这里他担任过项目技术部长、测量主管、工经部部长和瓦斯检测员,作为“多面手”他得到项目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认可。
在“技能中国行动”全面推进的当下,姜春平以“学无止境”的执着,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工人从“劳力型”向“智慧型”转型的奋进之路。
铁肩担责:危急时刻的“生命守护者”
“安全红线就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侥幸!”云南玉楚高速公路项目旧寨隧道区域主要是破碎的板岩和泥岩,自稳性差,又处于富水带,洞身遇到水就容易软化、泥化,引起围岩崩塌。为此,时任项目副总工的姜春平主动把宿舍搬到了隧道口的工区里,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坚持每天至少两次现场巡查,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将现场施工的重点、难点和风险点牢记在心,在手机上安装监控量测APP,一旦指标有波动,立刻到现场查看。2020年12月3日23时30分,正在旧寨隧道带班作业的姜春平突然发现拱顶右侧有股状水涌出,并伴随少量掉块,经验和直觉告诉他,掌子面存在垮塌风险,当时洞内还有16名工人正在施工作业。危急情况下,他果断紧急组织16名工人和价值360多万元的机械设备快速撤离隧道。15分钟后,隧道塌方了!整个掌子面全部被掩埋,16名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安然无恙。事后测算,此次坍塌长度达38米,塌方量达5000立方米以上……
正是姜春平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在风险来临时临危不惧、冷静处置,(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