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13号线在51家参建单位综合考核评比中连续位列前茅
2025年03月30日
字数:1301
浏览量:
广州消息 近日,在广州地铁集团组织召开的“质量提品质,安全促发展”2025年工程质量大会上获悉,中铁七局广州地铁13号线项目从全线51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位居第六,在中国中铁系统施工单位综合评比中勇夺第二名,这是继2024年度该项目在全线履约考核中位列第三 ,在中国中铁系统综合评比中第二名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好成绩。
中铁七局承建范围位于中山大道,包含E42号盾构井(含)~车陂站~E43号盾构井(含)1站1区间土建工程,周边建筑及管线密集,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穿越岩石中风化和微风化带地层,面临下穿既有四号线和下穿车陂河涌等风险点。车站采用全盖挖逆做法施工,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周期技术管控,确保施工质量。构建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管理体系,通过设计端源头把控、实施端动态优化、作业端精准落地的三级协同机制,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设计管理阶段开展多维度图纸会审,系统性消除设计矛盾点,提出可施工性优化方案,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施工组织实行分级动态管控,建立危大工程方案专家论证预审制度,创新应用模块化施工工法,显著提升方案实施效能。技术交底推行可视化交底模式,关键工序采用三维动画演示,结合隐蔽工程影像追溯系统,确保工艺标准全员穿透。测量监测融合智能传感技术,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形变预警。
“三维安全管控”,筑牢安全防线。构建“体系化建设——智能化管控——全员化参与”三维安全质量管理模式,全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通过建立全周期责任传导机制,实施安全责任清单与岗位履职积分联动考核,实现管理体系标准化升级。现场管控融合智能监测终端与网格化巡查机制,创新应用AI隐患识别系统实时预警,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文明施工实施绿色智慧工地标准,集成扬尘智能联动控制与泥水分离循环系统,打造环境友好型施工现场。持续强化行为安全干预机制,重点整治习惯性违章,推动安全管理从合规达标向精益预防转型,实现安全生产与工程品质双提升,为项目高效履约注入稳健内核。
科技创新赋能,助推施工生产。以“双三检制”筑牢质量防线,通过工序自检、互检、交接检与验收自检、质检、监检的立体管控体系,实现672个检验批100%合格率,留存隐蔽工程影像档案1031余组,构建了全过程可追溯质量链。项目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形成《复杂环境盖挖逆作施工技术》《受限场地盾构侧向始发技术》两大核心成果,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已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工法2项,技术转化率达83%。2024年,项目成功创建广州市市政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样板工地,同步通过广东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初审,着力打造“技术创新+精品工程”双轮驱动的行业标杆,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树立质量管控与科研转化新范式。
党建融合,同频发展。创新实施“党建+安全”共建机制,与业主、属地政府组建党建联盟,开展安全巡检、应急演练等联建共建活动23次,助推党建工作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同频共振。2024年,项目部荣获中国中铁粤港澳大湾区劳动竞赛“优胜项目部”、项目党支部荣获中铁七局“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并在广州市轨道交通履约评价中三个季度获评A类,稳居中国中铁二级单位前列。 (西安公司 刘瑜 胡苗苗)
中铁七局承建范围位于中山大道,包含E42号盾构井(含)~车陂站~E43号盾构井(含)1站1区间土建工程,周边建筑及管线密集,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穿越岩石中风化和微风化带地层,面临下穿既有四号线和下穿车陂河涌等风险点。车站采用全盖挖逆做法施工,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周期技术管控,确保施工质量。构建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管理体系,通过设计端源头把控、实施端动态优化、作业端精准落地的三级协同机制,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设计管理阶段开展多维度图纸会审,系统性消除设计矛盾点,提出可施工性优化方案,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施工组织实行分级动态管控,建立危大工程方案专家论证预审制度,创新应用模块化施工工法,显著提升方案实施效能。技术交底推行可视化交底模式,关键工序采用三维动画演示,结合隐蔽工程影像追溯系统,确保工艺标准全员穿透。测量监测融合智能传感技术,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形变预警。
“三维安全管控”,筑牢安全防线。构建“体系化建设——智能化管控——全员化参与”三维安全质量管理模式,全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通过建立全周期责任传导机制,实施安全责任清单与岗位履职积分联动考核,实现管理体系标准化升级。现场管控融合智能监测终端与网格化巡查机制,创新应用AI隐患识别系统实时预警,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文明施工实施绿色智慧工地标准,集成扬尘智能联动控制与泥水分离循环系统,打造环境友好型施工现场。持续强化行为安全干预机制,重点整治习惯性违章,推动安全管理从合规达标向精益预防转型,实现安全生产与工程品质双提升,为项目高效履约注入稳健内核。
科技创新赋能,助推施工生产。以“双三检制”筑牢质量防线,通过工序自检、互检、交接检与验收自检、质检、监检的立体管控体系,实现672个检验批100%合格率,留存隐蔽工程影像档案1031余组,构建了全过程可追溯质量链。项目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形成《复杂环境盖挖逆作施工技术》《受限场地盾构侧向始发技术》两大核心成果,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已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报工法2项,技术转化率达83%。2024年,项目成功创建广州市市政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样板工地,同步通过广东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初审,着力打造“技术创新+精品工程”双轮驱动的行业标杆,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树立质量管控与科研转化新范式。
党建融合,同频发展。创新实施“党建+安全”共建机制,与业主、属地政府组建党建联盟,开展安全巡检、应急演练等联建共建活动23次,助推党建工作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同频共振。2024年,项目部荣获中国中铁粤港澳大湾区劳动竞赛“优胜项目部”、项目党支部荣获中铁七局“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并在广州市轨道交通履约评价中三个季度获评A类,稳居中国中铁二级单位前列。 (西安公司 刘瑜 胡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