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通甬高铁“嘉”速度
2024年11月20日
字数:1566
浏览量:
南京公司 李浩浩 刘岗岗
战鼓催征号角鸣,征程又遇决战时。四季度是拼干劲、保全局、定全年、谋新篇的关键节点。在中铁七局通甬高铁项目建设现场,处处可闻机械轰鸣声,处处可见工人忙碌的身影,项目建设者正以“甬”往直前的姿态,书写着速度与质量的传奇。“充分热身”高效策划奠定基础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建设之初,项目部按照“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策划理念,量身定制了专项策划方案,从人员配置、场站规划、路线设置、技术工艺等多方面为项目建设做足“提前量”,下好“先手棋”。为确保工程顺利开工,项目部积极调动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跑步进场,做好施工准备和前期策划。项目物资设备人员、商务法务人员、技术人员从联系主材、地材,设备调拨,到查阅清单、核算单价、选队伍签合同,再到审核图纸、编制方案……每个人都在做着充分细致的准备,项目简陋的集装箱临时办公室里晚上依然灯火通明。面对临时用地手续办理难,征拆工作涉及主体多、沟通协调难度大等诸多难题,项目部坚持技术先行,主动应对,采用“两条腿走路”,提出施工难题的协调解决方案,在报备、允许、不违规情况下,一方面紧盯对接手续的办理,另一方面快马加鞭深入现场施工,高效做到两者兼顾并行。同时组建征地拆迁、跨河、跨路、跨河道、三电迁改工作专班,专人跟踪,率先完成了钢筋加工场和拌和站的清表,为项目施工快速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全速推进
自项目6月进场以来,持续的高温,毒辣的烈日和灼人的气浪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烤”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中午要回去换洗,不然身上不舒服。”天气最热时,项目1号钢筋加工场建设工地温度接近40度,人即便站着不动,也浑身冒汗。面对点多、线长、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诸多挑战,项目部以“保安全保质量促进度”为抓手,采用“项目部—作业队”二级管理模式,按标段里程划分为2个作业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施工进度。做到“日计划、日进度、夜清零”。因嘉兴地区水文地质情况特殊,土壤含水率偏高,在钢筋加工场和拌和站建设初期,地基处理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项目部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最终确定采用PHC预应力管桩进行粉料罐地基基础处理,相比较于传统的地基换填处理,经过处理的地基能够承受较大的垂直和侧向负荷。经过45天的不懈努力,项目大临建设全面完成,受到了业主、局指挥部的肯定,为后续钢筋加工场、拌和站顺利通过验收、首根桩基顺利开钻、首个承台顺利浇筑、全线首个墩身顺利浇筑等多项节点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高标起步”赋能建造精品工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引进智能设备,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项目1号拌和站采用一体化智能调度中心,操控室设置在站内集控中心,设生产控制工位、物料验收工位、调度指挥工位等一体化智能操控台,对混凝土拌和全过程实行信息化系统监控,一旦各项指标及含量超标将触发预警系统,以此实现站内智能生产,大量减少常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作衔接不紧密,差错漏多等问题,全面提高拌和站生产工作效率,确保混凝土拌制质量。1号钢筋加工场集成了全自动钢筋笼焊接工作站、数控钢筋弯曲中心、数控钢筋弯圆机、钢筋锯切套丝打磨一体机等多套自动化智能设备,可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实现钢筋笼的自动焊接。此外,项目部还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工法研究,在施工中大量使用超声成孔成槽质量检测仪、桩基混凝土超灌自动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装、新设备、新材料,积极研究小发明、小创新,不断提升项目信息化、安全质量、科研创新等管理水平,改进多种工装设备,项目施工进度及现场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行路方能致远,砥砺方能前行。中铁七局通甬高铁项目将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全面完成各项节点工期目标,向业主交上一份满意的工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