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管理、聚合力”创造港区建设新速度

2024年10月20日 字数:1625 浏览量:
  拔地倚天的塔吊繁忙运转,桩机、泵车、汽车吊等几十台机械设备齐鸣交织,迎风飘扬的党员先锋队、工人先锋号、青年突击队旗帜猎猎作响,中铁七局郑州航空港高铁配套项目部施工现场“大干正酣”,近千名建设者在65亩的“战场”内,“日夜兼程”抢工期、赶进度、抓质量、控安全,全力保障工程建设,创造港区建设新速度。
  以进度为核心,打造高质量开局
  一进场,“突击战”就全面打响。“班子带头,管理人员设立专班,绝不能让进度等条件!”在第1次周例会上项目施工负责人李宝锋的话语掷地有声。临建与施工同步展开,专班成员既是测量员又是技术员,除勘探现场地质条件,还要提前精确模拟桩点位并反复推演计算,并协调劳务和设备的管理作业,吃在现场、睡在现场,几天不回驻地更是家常便饭。问及其中艰辛,却总会听到“心系工地,方能心安。”正是这群黝黑且满身泥泞的“无畏人士”仅用23天便攻克了“三通一平”即水、路、电通达和道路平整的保障难题,提前15天便落实了“上场快、展开快、推进快”的既定目标。
  “现场有问题,发到工作群,马上就有人解决。”钢筋班组长江飞的话语中透露出管理团队与施工队伍间的默契与效率。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同吃同住同冲锋,爆发出惊人战斗力,项目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高速度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项目部的安全人员“旁站”、质量卡控以及常态化文明施工等制度,也确保了工程整体受控。强大的“前端”阵营,几十台机械设备和近千名工人冲锋陷阵,让工期目标有效落实。
 以创新为核心,保障优质施工过程
  项目毗邻郑州航空港地铁线路,沙质土壤结构松散易塌陷。为保证施工以及周边建筑安全,整体设计倾向紧凑,对项目“抢工期、保安全”的双向要求提出了巨大挑战。施工期间,项目原设计基坑支护1-1剖面为“单排桩+冠梁+斜向内支撑”,施工工序繁琐、工期长,项目技术负责人杜国松及时察觉到了设计与具体施工情况存在偏差,便积极沟通设计单位,将1-1剖面支护形式优化为“双排桩+高压旋喷桩+冠梁”,不仅精略了施工过程,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同时减小了对邻近既有地铁线路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由于作业面狭窄且分散,混凝土浇筑一度因泵车无法及时赶到作业面而导致浇筑无法连续进行。“混凝土浇筑这事让我失眠好几天。”杜国松对此深感忧虑,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集思广益,最终决定“样板引路分块浇筑”的策略,从而有效规避浇筑的“节奏脱节”现象。“样板引路不仅能让设计与施工中的潜在问题提前暴露,为成本控制提供有力依据,更对后续大规模施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交付样板阶段,分块浇筑区域混凝土后模样完整呈现,现场技术人员能够依据样板标准严格评估施工质量,确保了工程高质量推进。
  以标准为核心,发挥强大“后台”管理
  “立规矩、硬手腕、争第一”是航空港高铁配套项目部每位成员心中时刻绷紧的那根“弦”。项目严格遵守网格化管理制度,现场副经理始终将工序验收视为最后一道“防线”,对此他们严格要求验收流程标准化,紧盯过程管控,并将每道验收结果及相关验收材料公示于施工群,对任何未达标之处立即整改纠偏,力求每一道工序都“合理、合规、达标”,为“工期与质量并重,安全与质量同行”的建设宗旨筑牢基石。
  除此之外,项目部搭建了安全、技术、物资设备等方面的日常碰头会及专题交流会,为现场提供了碰撞思想、共享新知的平台;房建分公司派出优秀的预算编制团队入驻现场,指导设计团队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预算并与建设单位核对预算,做到应收尽收;组建BIM团队与设计团队深入融合,优化管线布置,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实现技术方案创新,科技创效。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项目强大的“后台”支撑。
  截至目前,郑州航空港高铁配套项目建设已完成施工生产任务38.86%,两座酒店主体楼已完成8层建设任务,两座办公楼的地面5层建设任务已先后完成。为全力以赴推进施工进度目标,项目将继续扩大劳务和物资设备投入,“抢夺”工期,为消防、水电、暖通管道安装,外置电梯增设和精装修等关键工序奠定充裕的时间基础。(郑州公司 连娜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