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疾驰 陆路华章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514 浏览量:
  初秋时节,万物竞秀,一条铁路成为了热搜“顶流”。9月14日,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高铁超4.6万公里。
  75年峥嵘岁月,75年砥砺奋进。铁路像钢铁铸就的藤蔓一样在地图上绵延生长,一条条铁路穿山越岭,纵横山水之间,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一列列“复兴号”呼啸奔驰、来往穿梭,描绘出斑斓的历史画卷。铁道疾驰,陆路华章,在神州大地展现出一派流动的中国活泼景象,也串联起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路”。
  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以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昆铁路为故事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一路向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赢得全国观众的普遍关注和良好口碑。成昆铁路这条钢铁巨龙已经矗立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我仍想谈谈它以及背后的故事。
  铁路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中国的铁路发展史却辛酸而坎坷。新中国建立前夕,但由于年久失修、战争破坏等原因,留给新中国的铁路,满目疮痍、支离破碎、被人蔑称为“万国博物馆”。为尽快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以铁路带动百业发展,一群可敬的身影——铁道兵出现了,他们在崇山峻岭间挥汗如雨,一手拿镐,一
  手拿枪,当遇到涌水时,铁道兵和工人们毫不犹豫地用石块、沙子,甚至自己的身体来封堵,以血肉之躯筑就了成昆铁路这条钢铁巨龙。无论是“登高英雄”杨连第、“硬骨头战士”张春玉,还是千千万万默默付出的铁道兵战士,他们谨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筑路基、打隧道、架桥梁、铺铁轨,用13项世界铁路之最和18项中国铁路之最,打破了外国专家“即使修好也只会是一堆废铁”的预言,在祖国的山川河流留下了辛劳而非凡的印迹,也终究修筑出了一条民族的解放之路。
  当英雄之师脱下军装,中国铁路也彻底告别战场,转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从纸质票到电子票;从人工售票到网络售票;从小时候一段路程需要转绿皮车数趟,到如今高铁速度“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条变革之路仍在延伸,而中国也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的快车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火车票体积在逐步缩小,但中国铁路的壮丽蓝
  图却越铺越大。从2015年习总书记到长春轨道客车考察时提出高铁动车是中国靓丽的名片,到2018年时速高达三百五十公里的“复兴号”运行,再到如今,4.6万公里的中国高铁铺设在中国大地上,中国高铁拿的并非“王道剧本”,但却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定力下,在无数建设者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形象。
  在中铁七局的档案室里,也记录了参与京九铁路武麻联络线、襄石铁路复线、武广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铁路重点大型工程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江岸西编组站、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场——汉西车站货场以及海外首条集设计标准、投融资、装备材料、施工、监理和运营管理全产业链“中国化”的铁路项目——亚吉铁路等在铁路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工程。铁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工程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他们始终坚守,从未言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际道路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之中,从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到中吉乌国际道路、再到中欧班列里的“钢铁驼队”,载着民生物资往来驰骋,源源不断驶向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见证了中国外交从政治外交到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外交的转型,也实打实地保证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尽显澎湃活力。
  大道之行,行者无疆。回望75年历程,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也是一条由百年大党披荆斩棘开创出的复兴大道。有这样的历史是我们的幸运,而承载着这份厚重走向新征程,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光荣与梦想的新起点上,铁路仍会延伸,铁路传奇仍会续写,我们也将向着新时代新征程阔步前进,走好这条民族“复兴路”。
  (武汉公司林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