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韧劲激发创劲展现拼劲

——记“陕西产业工匠人才”中铁七局西安公司测量工技师王增华

2024年10月10日 字数:1593 浏览量:
    西安公司 刘军亮 胡苗苗
  自踏入来到公司那一刻起,王增华便怀揣着一个坚定的梦想——在工程测量的广阔天地里,磨砺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他深知,在工程建设这一复杂而精细的领域中,测量不仅是基础,更是灵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不容丝毫马虎。“搞测量就得‘轴’点儿”,这几乎成了王增华的口头禅,也是他工作态度最生动的写照。这里的“轴”,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在每一个数据面前都保持高度警觉,敢于较真、勇于挑战的精神。在他看来,每一个测量数据都承载着工程的重量,每一次的精确无误都是对职责的坚守。
  勤于钻研的“韧”劲儿
  2018年,初出茅庐的王增华,来到亚运配套工程---杭州地铁7号线项目从事测量工作。他发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就是两张皮,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和迷茫。他跟随师傅李国强从熟悉现场和看图识图开始练,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一名像师傅那样的工程测量“行家里手”。
  盾构机下井后,他迅速开展始发姿态测量,全程紧跟导向系统调试人员,详细记录相关参数和流程,来不及记录的,调试完后就向调试人员虚心请教,待流程都能模拟下来后,再跟着师傅进行现场实践。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通过不断实践,他逐渐熟悉了操作流程,并能排除一些小问题。投入该项目施工的6台盾构机中,有四种导向系统、四种不一样的操作流程,他都逐步掌握了相关技巧,在最后两台盾构机始发时,他和团队勇敢尝试着自主调试,并且一次性调试成功。
  2020年6月起,他独立负责当时国内最大直径顶管工程--杭州紫金港项目测量任务,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恐慌,一切都是未知。他从熟悉项目规模和特性入手,编制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梳理解决诸多难点,高效完成了前期测量工作。因顶管始发工作井狭小且本项目处于双曲线始发,测量难度大,工期压力大,任务非常重。他每天上下井数次,反复研究顶管机特性,最终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大型顶管姿态跟踪测量的装置”,有效解决了顶管姿态跟踪测量的难题,极大地减轻了工期压力。
  精益求精的“创”劲儿
  他常说:“搞测量就得‘轴’点儿,要在数据上较真儿,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不断探索创新,精益求精”。2019年4月,他首次接触实用新型专利的研究申报,“高大上”的感觉激起了他对发明创新的兴趣。在师傅带领下,他先后参与研发了“一种地铁施工用多功能测量基站结构”等实用新型专利,在项目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后,他独立研发出了“一种可伸缩式盾构始发测量装置”“一种用于大直径顶管施工平滑升降式测量装置”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连续两年获得陕西省总工会奖励,被吸纳为公司“李国强劳模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与工作室测量专业团队共同编制了《小半径地铁盾构隧道姿态跟踪测量导向施工工法》,该工法先后被评为中铁七局企业级工法,河南省建筑业协会、土木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协会三项省级工法,关键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勇于争先的“拼”劲儿
  工作5年来,他累计参加各级测量技能大赛7次,在技能成才,技能强企之路上笃定前行。2018年9月,夺得陕西省工程测量员一类大赛个人第四和团体银奖。2022年9月,在陕西省第十七届“西铁工程杯”工程测量员比赛中勇夺第一,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3年9月,他转战宁盐高速公路(扬州段)项目,该项目全场40余公里,含一座总长8.8公里跨湖特大桥,交桩及加密控制点共240个,水准线路约260公里。为确保按期开工,他反复策划比对,以最优方案进行施测,比原计划提前一周完成了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测量,成果全部符合开工要求,为后续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他收集研究类似案例,在现场反复模拟测试,制定了最优跨湖大桥控制网精密测量方案,解决了大湖面连续多站三角高程导线传递精度不高等6大问题,节省了在湖内施做测量控制桩等各项费用40余万元。
  踵事增华挑重担,踔厉奋发勇争先。王增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响亮的名字,用点点滴滴的进步、成长与收获不断为“工匠精神”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