饦饦馍

2024年09月20日 字数:1063 浏览量:
  “月亮爷闻个气儿,娃娃们吃个味儿。”每年到八月十五的时候,脑海中便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这句话。
  中秋,是一场思念的盛宴。明月高悬,洒下银辉,如同一幅梦幻的画卷。那一轮圆圆的月亮,仿佛是亲人间情感的纽带,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在同一轮明月下,感受到彼此的牵挂。
  月饼,是中秋的甜蜜符号。咬一口,那细腻的馅料在舌尖上绽放,甜蜜的滋味瞬间弥漫开来,勾起了无数关于家的回忆。我小时候没有月饼的概念,有的只是一种叫饦饦馍的美食,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吃饦饦馍才是过中秋节的标志。
  我小时候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烙的饦饦馍是我儿时最爱的美食。每到八月十五这天下午,外婆就开始忙碌了。她先轻轻地拿出使用多年的发面盆,就是那种用土烧制的青色瓦盆,瓦盆内壁泛着淡淡的亮光。平日里和面,外婆或多或少都会掺点杂面,唯有做饦饦馍的时候,用的是当季的新麦面。外婆小心地往面盆里放老酵头,用温水化开,雪白的面粉经过一阵搅拌揉搓,不一会儿就被和成了软硬适中的面团,盖上木锅盖,放在炕头等待发酵。
  接下来就是做芝麻盐。在锅里放些粗盐和芝麻,用小火慢慢炒制,期间不断地翻炒,直到芝麻发出噼啪的响声,便可以盛出,放凉,小心洒进石臼中,捣碎。等面团发起来之后,加碱、揉面、下剂、撒料、卷饼、擀制成坯,外婆总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只能站在旁边上目不转睛看着外婆忙活。
  那时候没有电饼铛,对于火候的把握全凭经验。大铁锅中刷上菜油,放饼坯,盖上锅盖。外婆说:“火候很要紧”,最简单的添柴烧火,她也绝不让我插手。
  卡准时机的“三翻六转”之后,一锅香喷喷的饦饦馍就出锅了。在菜籽油和火的双重“伺候”下,饦饦馍表面变得金黄酥脆,菜油的香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麦香,芝麻的香味也掩盖不了大青盐的味道,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怕我馋嘴烫着嘴,外婆总会先让我念叨一遍“月亮爷,闻个气儿;娃娃们,吃个味儿。”念完之后才能开吃。一个香酥软嫩的饦饦馍下肚,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现在中秋节晚会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美食的种类也更加五花八门,但总感觉还是缺点饦饦馍的香气和碎碎念童谣的韵味。
  那时候的中秋夜,谈不上什么闲坐庭院,饮食清茶米酒、水果月饼,有的只是睡在外婆边上,透过窗户看着圆圆的月亮,听着外婆给我念叨着歌谣进入香甜的梦乡。“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到黑,没人背。洗到明,没人盯……”
  又到一年中秋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我推开门,走出去。独坐庭院闲听风,枝摇叶颤伴鹊鸣。晴空碧洗终南畔,落日余晖恋云顶。
  月亮升起来了。那么亮,那么圆,那么美。
  (三公司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