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黔铁路站前8标项目创新工作室助力项目攻坚克难

2024年08月10日 字数:1831 浏览量:
  重黔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米”字形高铁网中东南向高铁通道。中铁七局重黔铁路8标项目所在的重庆武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存在大型溶洞,地质情况极为复杂,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大小溶洞多达46处,存在岩溶、顺层、顺层偏压、软岩变形、突水涌泥风险等风险,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负责施工的隧道是名副其实的岩溶隧道。
  为攻克各类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项目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优能力,2021年6月20日,重黔铁路8标项目部成立由13名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余美祖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项目技术难题,攻坚克难,推动创新成果应用于施工生产,助力项目提质增效。
  主动请缨确定施工方案。受持续降雨影响,2022年5月28日下午19时许,中铁七局重黔铁路站前8标项目陡磊子处突发山体滑坡,整体滑动破坏过程持续8分钟,滑坡体纵长约400米,横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滑体厚3至12米,总体积约96万立方米。项目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团员青年成立应急救援小组,成功疏散当地村民和施工人员350余名,无人员伤亡,事后受到地方政府及业主高度赞扬。重庆武隆陡磊子山体滑坡成功预警避险案例入选202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案例。
  施工现场突逢如此大变故,面对施工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大等重重“卡脖子”因素,重黔铁路站前8标项目部以95后“创新能手”程畅为首的创新工作室团队主动请缨,爬坡过坎,对附近的山体滑坡易发点进行实地勘测,并科学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考虑到极端天气影响,创新工作室成员白天蹲守现场,晚上研究技术方案,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朝乾夕惕、挂图作战,时常因为一个技术难点讨论到半夜,终于在历时1个月的试验下,提出了“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关键技术”,该技术可从三个维度全自动对边坡进行7*24小时的位移监控,通过联动监控指挥中心管理,有效保障人员、道路安全和及时解除滑坡风险。该技术经河南省建筑业协会、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评定为省级工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方案敲定后,创新工作室成员争分夺秒,开启了与时间赛跑、与星月为伴的高韧性工作模式,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力图尽快突破技术瓶颈。项目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项目经理、总工等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坐阵指挥,最终“锚固桩+锚索”综合施工方案获得设计单位肯定。
  细化方案创新工艺工法。陡磊子山体滑坡整治成效初显,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工作室人员的斗志。在项目锚固桩水磨钻施工中,工作人员发现孔内孤石、空洞、裂隙多,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较大,安全风险极高。创新工作室迎难而上,边干边学。白天在工地,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手记录工作时遇到的“难题”。晚上认真研究相关技术书籍,组织团队进行头脑风暴,直至把遇到的问题逐个击破。
  通过大量查询相关案例,创新工作室大胆提出了将风险程度极高的水磨钻更改为大机械旋挖钻,并总结出水磨钻成孔工艺、潜孔锤成孔工艺、旋挖钻成孔工艺和旋挖钻结合水磨钻成孔工艺,从安全、进度、经济角度进行了综合比选分析,形成了内容全面、结论合理可信的锚固桩工艺总结,推荐选用旋挖钻成孔工艺用于施工。此项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顺利完成了施工节点。截至目前,旋挖钻成孔工艺经推演已为项目节省了126个工作日。
  优化过程推动发明创造。创新工作室成员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三点一线的技术工作不曾削弱他们的斗志,反而愈挫愈勇。回想大家刚接触到锚索施工时,面对因钻机钻孔时常定位不准而导致的穿孔、塌孔,锚索注浆泄孔造成的材料浪费以及工人们因无法定位堵漏发出的各类抱怨时,他们的内心倍感焦虑。面对这些在书上、规范上和图纸上都无迹可查的东西,创新工作室成员不骄躁、不气馁,私下请教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寻求上级领导的指导帮助,提出、推演、实践了很多定位、封堵思路,他们经常通宵达旦翻阅各大数据库寻找案例,最终发明《一种预应力锚索锁头封堵结构》《一种套筒工作臂》两项专利,装置应用于现场,效果显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项目部在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技术人员的研发热情持续高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已成为重黔铁路站前8标项目人员工作的共同理念。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共研发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表省级以上工法9项,质量管理QC成果12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90余项,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近五千万元。(武汉公司李海伟 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