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024年01月30日 字数:1538 浏览量:
  合上《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南北两岸的一幕幕生动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30多年前,那个穿着一身绿军装、意气风发的小伙子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穿行在正定的大街小巷,忙着与百姓拉家常、问寒暖;忙着降低粮食征购,推行“大包干”;忙着创新改革,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忙着育才用才,助推经济腾飞;忙着筹建“荣国府”,实施旅游兴县;忙着纠正歪风邪气,刹住不正之风……习近平在正定干得风生水起,与正定人民一道为正定县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书写了精彩正定“翻身记”,带着正定县人民走上了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怀着一颗“到基层去锻炼,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的初心,习近平毅然决然从中央军委机关到正定接受锻炼。初到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习近平还是个不满29岁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但是他身上已经具备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改革的气魄胆识和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能够不负众望勇挑大梁,带领正定县人民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在正定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完全让自己融入人民之中,把正定当作第二故乡,从群众需要出发,矢志为群众谋利益。
  再看我们,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也正是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工地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国家建设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三年多的基层经历,习近平吃了许多苦,但这段人生历练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果说正定是曾经养育过习近平的土壤,那么工地将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深厚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稳步前行。
  习近平在正定的事迹是有口皆碑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大锅饭”,和干部群众“一起干、一块苦、一同过”,更在于他的“敢说敢做敢担当”。降征购、大包干、育人才、修学校、引投资……他所干得每一件实事,都源于他热爱人民,注重走群众路线,源于他平日里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体悟并效法的。置身基层,只有走到职工当中去,才能知道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去、把问题抓到点子上。也只有了解了职工的生活,弄清项目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这部大书,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出风采,在践志逐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潜心践志,严格自律。王幼辉在采访中提到,“那个时候,正定的条件很艰苦,县委、县政府都没有洗澡的地方。习近平是县委书记,完全可以到招待所去洗澡,但他不搞这种特殊化,他一向都很严格自律。他说,天热了,就在办公室里用热水擦擦身。”在乡下,他最爱吃老百姓家的玉米饼和咸菜,临走时总会留下钱和粮票。习近平常说“咱们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他这种一心为老百姓的情怀,廉洁自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当下,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这种严格自律的精神,来抵制各种腐朽生活的诱惑。
  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言犹在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也许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磨砺中绽放青春光彩,在追梦中实现璀璨人生!
  (电务公司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