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深处的掘进先锋

——记河南省第七届“中原大工匠”刘会强

2024年01月10日 字数:1381 浏览量:
  他开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盾构机设备行驶于幽深的隧道中,以每分钟仅二十多毫米的速度前行,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在不足三平方米的控制室里,他每天要坚守12小时以上。
  “我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却闯出了百姓出行、城乡发展的‘加速度’。”他就是五公司专业化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会强。
  扎根地铁施工一线近13年,刘会强从基层盾构司机逐步成长为地铁施工领域科技创新标兵,他于尽头处开路,在平凡中闪光,先后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质量工匠、河南省第七届“中原大工匠”、中国中铁第八届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在地层深处的隧道中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生牛犊”的掘进之道
  2008 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刘会强报了一个几乎没人听说过的冷门专业——盾构施工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盾构生涯。
  “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胆又正确的决定。”刘会强说,“当时我们国家的盾构机95%都依赖于进口,技术被外国垄断,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国家首届盾构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成熟的教材只能到施工现场去跟机学习,而刘会强永远是笔记记得最多、细节观察最仔细、和老师交流最踊跃的那个。
  2011年8月,刚刚毕业的刘会强成为一名一线盾构施工作业人员,负责盾构掘进施工质量控制。彼时的刘会强,是这个行业的“初生牛犊”,身上带着一股子“拗劲儿”。
  “有人把盾构司机称为‘刀尖上的舞者’,毫厘之间就能决定一个工程的成败,我偏偏要把这项技术练熟、学透。”刘会强说,盾构机轻则数百吨、重则数千吨,有液压、机械、电气、流体、环流5大系统,30多个子系统,5万多个零件——这个“庞然大物”的操作,全掌握在盾构主司机手里。如果司机技术不好,可能造成机器损坏、地表沉降塌方、隧道轴线偏离等严重后果。
  正因为这项工作需要拥有巨大的耐心、细心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刘会强更深知自己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为了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技术,白天,刘会强“泡”在现场,跟着工人师傅们一起挖桩、推水泥,晚上扣图纸、翻阅资料、钻研难题……他习惯把工作心得一一记录下来。盾构机组装,掘进操作技巧、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写满了他对掘进技术的坚持。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打磨,刘会强的性格中少了一丝稚气,多了一份沉稳、踏实,成为一名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掘进先锋”,在地下隧道中实现了一次次成功“穿越”。
  在创新中找到“人生坐标”
  2014年,眼看着自己的盾构驾驶技术越来越娴熟,成为公司内小有名气的“岗位技术能手”,但刘会强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我不断反问自己,作为一名盾构司机,难道只是单纯地操作设备吗?这样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无数个夜晚,刘会强辗转反侧,不断拷问着自己的内心。
  一次,由于导向系统数据不稳定,郑州地铁2号线三台盾构需要更换系统,只是一次简单的更换,请国外专家就花费了100万。
  100万?这件事带给时任专业化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的刘会强莫大冲击,也让他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作为地铁一线建设者,应该专注于技术创新,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铁施工质量,建好民生工程。”在他看来,盾构技术没有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受制于人。
  于是,刘会强依托盾构施工一线,组建了盾构队QC小组,开始带领团队走上开拓创新之路。
  “实践出真知,我们的创新来源于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只要冷静下来,大胆思考、谨慎求证,每一次进步都是对(下转四版)